计算机网络-应用层(上)
计算机网络-应用层(上)
xiaoyanHTTP
HTTP报文
HTTP报文分为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,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组成部分:
请求报文:
- 请求行:包含请求方法、请求目标(URL等)和请求协议版本。
- 请求头:包含请求的附加信息,如Host、User-Agent、Content-Type等。
- 空行:用于分割请求头和请求体
- 请求体:可选,包含请求的参数。
1 | GET /index.html |
响应报文:
- 响应行:包含HTTP协议版本、状态码和状态信息。
- 响应头:包含响应的附加信息,如Content-Type、Content-Length等。
- 空行:用于分割响应头部和响应体
- 响应体:包含响应的数据。
1 | 200 OK |
HTTP常用状态码
HTTP状态码是服务器对客户端请求的响应状态的标识,它们帮助客户端理解请求的处理结果。状态码分为五类,每一类都有特定的含义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HTTP状态码及其解释:
1xx(信息性状态码)
这类状态码表示请求已被接收,继续处理,是协议处理中的一种中间状态,使用的比较少。
- 100 Continue:服务器已接收到请求头,并且客户端应继续发送请求体。
- 101 Switching Protocols:服务器已理解客户端的请求,并将通过Upgrade消息头通知客户端采用不同的协议来完成这个请求。
2xx(成功状态码)
这类状态码表示请求已成功被服务器接收、理解并接受。
- 200 OK:请求成功。一般用于GET与POST请求。
- 201 Created:请求已经被实现,而且有一个新的资源已经依据请求的需要而建立,且其URI已经随Location头信息返回。
- 202 Accepted:服务器已接受请求,但尚未处理。
- 204 No Content: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,但没有返回任何内容。
- 206 Partial Content:服务器已经成功处理了部分GET请求。
3xx(重定向状态码)
这类状态码表示需要客户端采取进一步的操作才能完成请求。
- 300 Multiple Choices:被请求的资源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回馈信息,每个都有自己特定的地址和浏览器驱动的商议信息。
- 301 Moved Permanently:被请求的资源已永久移动到新位置,并且将来任何对此资源的引用都应该使用本响应返回的若干个URI之一。
- 302 Found:请求的资源现在临时从不同的URI响应请求。
- 304 Not Modified:客户端发送了一个带条件的GET请求且该请求已被允许,而文档的内容(自上次访问以来或者根据请求的条件)并没有改变。
- 307 Temporary Redirect:请求的资源现在临时从不同的URI响应请求。
4xx(客户端错误状态码)
这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可能发生了错误,妨碍了服务器的处理。
- 400 Bad Request:服务器无法理解请求的格式,客户端不应当尝试再次使用相同的内容发起请求。
- 401 Unauthorized:请求要求用户的身份认证。
- 403 Forbidden:服务器已经理解请求,但是拒绝执行它。
- 404 Not Found:请求失败,请求所希望得到的资源未被在服务器上发现。
- 405 Method Not Allowed:请求行中指定的请求方法不能被用于请求相应的资源。
- 408 Request Timeout:服务器等候请求时发生超时。
- 410 Gone:被请求的资源在服务器上已经不再可用,而且没有任何已知的转发地址。
- 429 Too Many Requests:用户在给定的时间内发送了太多的请求。
5xx(服务器错误状态码)
这类状态码表示服务器在处理请求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。
-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:服务器遇到了一个未曾预料的状况,导致了它无法完成对请求的处理。
- 501 Not Implemented:服务器不支持当前请求所需要的某个功能。
- 502 Bad Gateway:作为网关或者代理工作的服务器尝试执行请求时,从上游服务器接收到无效的响应。
- 503 Service Unavailable:由于临时的服务器维护或者过载,服务器当前无法处理请求。
- 504 Gateway Timeout:作为网关或者代理工作的服务器尝试执行请求时,未能及时从上游服务器(URI标识出的服务器,例如HTTP、FTP、LDAP)或者辅助服务器(例如DNS)收到响应。
GET 和 POST 的区别
GET
和 POST
是 HTTP 协议中两种常用的请求方法,它们在不同的场景和目的下有不同的特点和用法。一般来说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二者:
- 语义(主要区别):根据REF规范,GET通常用于获取或查询资源,而POST常用于创建或者修改资源。
- 幂等:GET 请求是幂等的,即多次重复执行不会改变资源的状态,而 POST 请求是不幂等的,即每次执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或影响资源的状态。
- 格式:GET请求的参数通常放在URL中,形成查询字符串,而POST请求参数通常放在请求体中,可以有多种编码格式。GET请求的URL长度会受到浏览器的限制,而POST的请求体大小并没有明确的限制。
- 缓存:由于GET是幂等的,可以被浏览器或者其他中间节点缓存起来以提高i性能和效率;而POST请求则不适合缓存,因为每次请求可能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,需要实时的响应。
- 安全性:
- GET 请求和 POST 请求如果使用 HTTP 协议的话,那都不安全,因为 HTTP 协议本身是明文传输的,必须使用 HTTPS 协议来加密传输数据。另外,GET 请求相比 POST 请求更容易泄露敏感数据,因为 GET 请求的参数通常放在 URL 中。
HTTP的长连接
HTTP协议采用的是“请求”->“应答”的模式,客户端主动发起请求,服务端才会响应。
由于HTTP是基于TCP协议实现的,客户端与服务器间进行HTTP通信,需要先建立TCP连接,然后客户端发起HTTP请求,服务端收到请求后进行处理、响应,随后释放TCP连接。
但是如果每次都要进行这么一个流程:建立TCP连接 -> 请求资源 -> 响应 -> 释放连接,那么这种方式就是HTTP短连接。
一次连接只能请求一个资源,当多次请求时就会造成频繁的连接建立与释放过程,降低了性能,所以就有了长连接的方式。HTTP中的 Keep-Alive 实现在第一个HTTP请求完成之后,暂时不断开TCP连接以让后续的HTTP请求都沿用该连接的功能,避免了连接建立与销毁的额外开销,这个方法称为HTTP长连接。
HTTP长连接的特点是,TCP连接双方有一方提出了断开连接才会释放,否则保持TCP连接状态。
HTTP为什么不安全
HTTP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)是一种应用层协议,其本身存在一些安全问题,主要原因在于它是明文传输的。以下是HTTP不安全的几个主要原因:
- 窃听风险
- 明文传输:HTTP协议在传输过程中不进行加密,数据以明文形式在网络上传输。这意味着任何在通信链路上的中间人都可以截获并读取通信内容。
- 敏感信息泄露:由于数据未加密,窃听者可以轻易获取到用户的敏感信息,如登录凭证、信用卡信息等。
- 篡改风险
- 数据完整性缺失:HTTP协议不提供数据完整性校验机制,攻击者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篡改数据。例如,攻击者可以修改网页内容、注入恶意代码或篡改表单数据。
- 中间人攻击:攻击者可以拦截并修改HTTP请求和响应,导致用户接收到被篡改的信息。
- 冒充风险
- 身份验证缺失:HTTP协议不提供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身份验证机制,攻击者可以冒充合法的服务器或客户端进行通信。
- 钓鱼攻击:攻击者可以创建一个与合法网站外观相似的虚假网站,诱使用户输入敏感信息,从而窃取用户的登录凭证或其他敏感数据。
HTTPS如何解决HTTP的安全问题
HTTPS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)通过在HTTP与TCP层之间加入SSL/TLS协议,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安全问题。
- 信息加密
- SSL/TLS协议:HTTPS使用SSL(Secure Sockets Layer)或TLS(Transport Layer Security)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。SSL/TLS协议通过公钥加密技术(如RSA)和会话密钥(对称加密)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。
- 加密传输:即使在通信链路上获取到通信内容,攻击者也无法直接读取信息,因为数据已经被加密。
- 校验机制
- 数据完整性校验:SSL/TLS协议使用消息认证码(MAC)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。MAC通过在数据中添加一个校验值,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。
- 防止篡改: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,接收方可以通过校验值检测到数据的完整性被破坏,从而拒绝接收被篡改的数据。
- 身份证书
- 数字证书:HTTPS使用数字证书来验证服务器的身份。数字证书由受信任的第三方证书颁发机构(CA)签发,包含服务器的公钥和身份信息。
- 身份验证:客户端在建立HTTPS连接时,会验证服务器的数字证书,确保连接到的是合法的服务器,而不是冒充的虚假服务器。
- 防止冒充:通过数字证书的身份验证机制,HTTPS可以有效防止中间人攻击和钓鱼攻击。
HTTP与HTTPS的区别
- 端口号:HTTP端口号默认是80;HTTPS端口号默认是443。
- URL前缀:HTTP的URL前缀是
http://
;HTTPS则是https://
。 - 安全性和资源消耗:HTTP基于TCP协议,采用明文传输的方式,故而存在安全风险;而HTTPS协议在与HTTP与TCP中间插入了SSL/TSL安全协议,使得报文能够加密传输。但也因为多加了一层协议的缘故,HTTPS协议需要额外建立一次TSL四次握手,相较于HTTP多消耗了一些性能。
- SEO(搜索引擎优化):搜索引擎通常更加青睐于使用HTTPS的网站,故而搜索结果中采用了HTTPS的网站会优先显示,对SEO产生影响。
HTTPS握手过程
HTTPS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)通过在HTTP与TCP层之间加入SSL/TLS协议,提供了安全的通信通道。SSL/TLS协议的核心是握手过程,它确保了通信双方的身份验证、密钥交换和加密算法的协商。以下是HTTPS握手过程的详细步骤:
- TSL第一次握手:客户端发起连接
- Client Hello: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
Client Hello
消息,包含以下信息:- 支持的SSL/TLS版本:客户端支持的最高SSL/TLS版本。
- 加密套件列表:客户端支持的加密算法和密钥交换算法。
- 随机数(Client Random):客户端生成的随机数,用于后续的密钥生成。
- 会话ID(可选):如果客户端希望恢复之前的会话,会发送会话ID。
- TSL第二次握手:服务器响应
Server Hello:服务器接收到
Client Hello
消息后,发送Server Hello
消息,包含以下信息:- 选择的SSL/TLS版本:服务器选择的SSL/TLS版本。
- 选择的加密套件:服务器从客户端提供的列表中选择一个加密套件。
- 随机数(Server Random):服务器生成的随机数,用于后续的密钥生成。
- 会话ID(可选):如果服务器同意恢复之前的会话,会发送会话ID。
服务器证书:服务器发送自己的数字证书给客户端。证书包含服务器的公钥和身份信息,由受信任的第三方证书颁发机构(CA)签发。
服务器密钥交换(可选):如果选择的加密套件需要额外的密钥交换信息,服务器会发送
Server Key Exchange
消息。服务器Hello Done:服务器发送
Server Hello Done
消息,表示服务器已完成握手消息的发送。
- TSL第三次握手:客户端验证证书与密钥生成
验证证书
证书验证:客户端验证服务器的数字证书,确保证书是有效的、未过期的,并且由受信任的CA签发。客户端还会检查证书中的域名是否与服务器的域名匹配。
生成预主密钥:如果证书验证通过,客户端生成一个预主密钥(Pre-Master Secret),并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加密后发送给服务器。
密钥生成
- 生成会话密钥:客户端和服务器使用预主密钥、客户端随机数和服务器随机数,通过伪随机函数(PRF)生成会话密钥(Session Key)。会话密钥用于后续的加密和解密通信内容。
TSL第四次握手
客户端完成握手
Client Key Exchange:客户端发送
Client Key Exchange
消息,包含加密后的预主密钥。Change Cipher Spec:客户端发送
Change Cipher Spec
消息,通知服务器后续的通信将使用协商好的加密算法和会话密钥。Finished:客户端发送
Finished
消息,包含使用会话密钥加密的握手消息摘要,用于验证握手过程的完整性。
服务器完成握手
Change Cipher Spec:服务器发送
Change Cipher Spec
消息,通知客户端后续的通信将使用协商好的加密算法和会话密钥。Finished:服务器发送
Finished
消息,包含使用会话密钥加密的握手消息摘要,用于验证握手过程的完整性。
安全通信
- 加密通信:握手完成后,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所有通信都将使用会话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,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。
HTTP/1.0与HTTP/1.1区别
- 连接方式:HTTP/1.0采用短连接方式,HTTP/1.1支持长连接。
- 状态响应码:HTTP/1.1加入了大量的状态响应码。比如
100(Continue)
在请求大资源前的预热请求、409(Conflict)
请求与当前资源的规定冲突等。 - 带宽:HTTP/1.0中,存在一些带宽资源浪费现象,例如客户端只需要对象的某一部分,而服务器却将整个对象送过来了,并且不支持断点续传功能。
- Host头处理:HTTP/1.1引入了Host头,允许在一个IP地址上托管多个域名,从而支持虚拟主机的功能。
HTTP/1.1与HTTP/2.0区别
- 多路复用(Multiplexing):HTTP/2.0 在同一连接上可以同时传输多个请求和响应(可以看作是 HTTP/1.1 中长链接的升级版本),互不干扰。HTTP/1.1 则使用串行方式,每个请求和响应都需要独立的连接,而浏览器为了控制资源会有 6-8 个 TCP 连接的限制。。这使得 HTTP/2.0 在处理多个请求时更加高效,减少了网络延迟和提高了性能。
- 二进制帧(Binary Frames):HTTP/2.0 使用二进制帧进行数据传输,而 HTTP/1.1 则使用文本格式的报文。二进制帧更加紧凑和高效,减少了传输的数据量和带宽消耗。
- 头部压缩(Header Compression):HTTP/1.1 支持
Body
压缩,Header
不支持压缩。HTTP/2.0 支持对Header
压缩,使用了专门为Header
压缩而设计的 HPACK 算法,减少了网络开销。 - 服务器推送(Server Push):HTTP/2.0 支持服务器推送,可以在客户端请求一个资源时,将其他相关资源一并推送给客户端,从而减少了客户端的请求次数和延迟。而 HTTP/1.1 需要客户端自己发送请求来获取相关资源。
HTTP、SOCKET和TCP的区别
HTTP是应用层的协议,定义了客户端和服务器间数据的传输规范;Socket是通信的一端,提供了网路通信的接口;TCP是传输层协议,负责为端到端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。它们在网络中充当不同的角色。
HTTP如何保存用户状态
HTTP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)是一种无状态的协议,这意味着每次请求都是独立的,服务器不会保存客户端的状态信息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许多场景需要保存用户的状态,例如用户登录状态、购物车内容等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引入了Session机制。
Session机制
Session机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服务端记录用户的状态。典型的场景是购物车,当用户添加商品到购物车时,系统需要知道是哪个用户操作的,因为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。服务端为特定的用户创建特定的Session之后,就可以标识这个用户并且跟踪这个用户。
Session的工作原理
- 创建Session:当用户首次访问服务器时,服务器会为该用户创建一个唯一的Session ID,并将该Session ID与用户的状态信息(如用户ID、购物车内容等)关联起来。服务器可以选择将Session信息保存在内存、数据库(如Redis)或其他持久化存储中。
- 传递Session ID:服务器将Session ID返回给客户端,通常通过在响应头中设置
Set-Cookie
字段,将Session ID存储在客户端的Cookie中。客户端在后续的请求中,会将Session ID通过请求头中的Cookie
字段发送给服务器。 - Session跟踪: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时,会从请求头中提取Session ID,并根据Session ID查找对应的用户状态信息。服务器可以根据Session信息进行用户身份验证、状态管理等操作。
- Session销毁:服务器会在一定时间内保存Session信息,过了时间限制,就会销毁这个Session。用户退出登录或关闭浏览器时,服务器也会销毁对应的Session。
Cookie被禁用怎么办?
如果客户端禁用了Cookie,服务器无法通过Cookie传递Session ID,此时可以使用URL重写技术,即把Session ID附加在URL路径后面。
DNS
了解DNS
DNS(Domain Name System,域名系统),它是互联网中用于将域名转化为对应的IP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。DNS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,使得人们不需要记得难记得IP地址而转向方便的域名,即可访问互联网资源。
DNS中的域名采用句点分割,比如www.example.com
,此处句点代表不同层次之间得界限。在域名中,越靠右的位置代表其层级越高。(毕竟域名是外国人搞得,外国人姓在右名在左)。实际上最右边还有一个点,代表根域名,根域在最顶层。
因此,客户端只要找到任意DNS服务器,就可以回到其根域服务器,然后逐级找到目标DNS服务器。
DNS解析过程详解
域名系统(DNS)是互联网中用于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关键基础设施。以下是DNS解析过程的详细步骤:
客户端发起DNS查询: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“www.example.com”时,客户端(通常是操作系统或浏览器)会向本地DNS服务器发起DNS查询请求,以获取该域名对应的IP地址。
本地DNS服务器处理请求:本地DNS服务器接收到查询请求后,首先会检查其本地缓存。如果缓存中存在该域名的IP地址记录,则直接将该IP地址返回给客户端,从而避免了后续的递归查询过程。若缓存中不存在该记录,本地DNS服务器将启动递归查询。
根域名服务器的角色:本地DNS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发起查询。根域名服务器不直接解析具体的域名,而是指示本地DNS服务器向负责顶级域名(TLD)的DNS服务器进行进一步查询。例如,对于“www.example.com”,根域名服务器会告知本地DNS服务器“.com”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地址。
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参与:本地DNS服务器随后向“.com”顶级域名服务器发起查询。顶级域名服务器进一步指示本地DNS服务器向负责“example.com”区域的权威DNS服务器进行查询。
权威DNS服务器的解析:权威DNS服务器是域名解析的最终来源,它存储了域名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。本地DNS服务器向权威DNS服务器发起查询,权威DNS服务器返回“www.example.com”对应的IP地址。
本地DNS服务器的响应:本地DNS服务器接收到权威DNS服务器的响应后,将IP地址返回给客户端,并在本地缓存中存储该记录,以便后续查询时能够快速响应。
客户端发起HTTP请求:客户端接收到IP地址后,使用该IP地址发起HTTP请求,与目标服务器建立连接,从而完成域名解析的全过程。
深入解析
递归查询与迭代查询:在上述过程中,本地DNS服务器执行的是递归查询,即它代表客户端完成整个查询过程。而根域名服务器、顶级域名服务器和权威DNS服务器执行的是迭代查询,它们仅提供下一步查询的指示,而不直接返回最终结果。
DNS缓存机制:DNS缓存是提高解析效率的关键机制。本地DNS服务器、ISP的DNS服务器以及操作系统都可能缓存DNS记录。缓存的有效期由DNS记录的TTL(Time to Live)值决定,TTL值越小,缓存的有效期越短,DNS解析的实时性越高。
权威DNS服务器:权威DNS服务器是域名解析的最终权威,它存储了域名的权威记录(如A记录、CNAME记录等)。权威DNS服务器通常由域名注册商或企业自行管理,确保域名解析的准确性和安全性。
DNS基于UDP协议
DNS底层基于UDP协议,而不是TCP协议。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基于UDP协议具有的低延迟、轻量级、简单快速的特性。其高性能更加适合于DNS对需要快速响应的域名解析要求。
- 低延时:UDP是无连接的协议,不需要建立连接减少了等待时间。
- 简单快速:UDP没有连接管理和流量控制,传输效率更高。
- 轻量级:UDP头部较小,占用网络资源少,适合DNS这种小而且频繁的数据交换。
Cookie 与 Session
HTTP协议的无状态性及其状态保持机制
HTTP的无状态性
HTTP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)被设计为一种无状态协议,这意味着每个HTTP请求都是独立的,服务器不会保存关于客户端的状态信息。具体来说,服务器在处理一个请求时,不会依赖于之前或之后的请求,每个请求都被视为一个全新的交互。
无状态性的优点
- 简单性:无状态协议的设计相对简单,服务器不需要维护复杂的会话状态,从而简化了服务器的实现和维护。
- 可扩展性:无状态协议更容易实现负载均衡和高可用性,因为每个请求都可以独立处理,服务器之间不需要共享状态信息。
- 可靠性:由于每个请求都是独立的,服务器在处理请求时不会因为之前的请求失败而受到影响。
状态保持机制
尽管HTTP本身是无状态的,但在实际应用中,许多场景需要服务器能够识别和跟踪客户端的状态。为了实现这一需求,HTTP引入了一些状态保持机制,其中最常见的是Cookie和Session。
Cookie
Cookie是一种在客户端(通常是浏览器)存储的小型文本文件,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状态信息。服务器可以在HTTP响应中设置Cookie,客户端在后续请求中自动携带这些Cookie,从而实现状态保持。
Session
Session是一种在服务器端存储用户状态的机制。服务器为每个用户生成一个唯一的Session ID,并将其通过Cookie或其他方式传递给客户端。客户端在后续请求中携带Session ID,服务器根据Session ID查找对应的用户状态信息。
为什么HTTP仍然是无状态的?
虽然Cookie和Session等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状态保持,但HTTP协议本身仍然被认为是无状态的。这是因为:
- 独立请求:服务器对于每个HTTP请求都是独立的,服务器不会自动保存或关联请求之间的状态信息。每个请求都需要携带足够的信息来理解请求的意图。
- 无状态设计:HTTP协议的设计初衷是无状态的,Cookie和Session等机制只是为了弥补无状态协议在某些场景下的不足,而不是改变HTTP协议的无状态特性。
Cookie 与 Session 的区别
在Web开发中,Cookie和Session是两种常用的状态管理技术,它们在存储位置、数据容量、安全性以及生命周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是对这两种技术的详细比较:
- 存储位置
Cookie:Cookie的数据存储在客户端(通常是浏览器)。当浏览器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时,会自动附带Cookie中的数据。Cookie是HTTP协议的一部分,服务器可以通过HTTP响应头(Set-Cookie)设置Cookie,客户端在后续请求中通过HTTP请求头(Cookie)携带这些数据。
Session:Session的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。服务器会为每一个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Session ID,通过Cookie或URL重写的方式发送给客户端,后续客户端的请求都要附带Session ID。服务器根据Session ID找到之前会话保留的数据。
- 数据容量
Cookie:单个Cookie文件的大小通常限制在4KB左右,并且大多数浏览器对单个域名下的Cookie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(通常为20个左右)。因此,Cookie的数据容量相对较小。
Session:Session数据保存在服务器中,仅受限于服务器的存储容量。因此,Session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,适用于需要存储大量用户状态信息的场景。
- 安全性
Cookie:Cookie相对不安全,因为数据存储在客户端,容易受到跨站脚本攻击(XSS)和跨站请求伪造(CSRF)的威胁。虽然可以通过设置HTTPOnly属性来防止JavaScript访问Cookie,但仍有可能受到CSRF攻击。
Session:Session通常被认为比Cookie更安全,因为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,不易受到客户端攻击。然而,Session仍然可能存在Session劫持的风险,特别是在Session ID通过不安全的通道(如未加密的HTTP)传输时。
- 生命周期
Cookie:Cookie可以设置过期时间,过期后自动删除;也可以设置为会话Cookie,浏览器关闭后自动删除。Cookie的生命周期可以通过服务器端的设置进行控制。
Session:Session默认在浏览器关闭时关闭会话,Session数据被删除。服务器也可以设置Session的过期时间,当Session超过一定时间没有活动时,Session也会失效。Session的生命周期通常由服务器端的管理策略决定。
Cookie、Session 和 Token 的区别
在Web开发中,Cookie、Session和Token是三种常用的状态管理技术,它们在实现机制、存储位置、安全性、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是对这三种技术的详细比较:
实现机制
- Cookie:Cookie是一种在客户端存储的小型文本文件,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状态信息。服务器可以通过HTTP响应头(Set-Cookie)设置Cookie,客户端在后续请求中通过HTTP请求头(Cookie)携带这些数据。
- Session:Session是一种在服务器端存储用户状态的机制。服务器为每个用户生成一个唯一的Session ID,并将其通过Cookie或其他方式传递给客户端。客户端在后续请求中携带Session ID,服务器根据Session ID查找对应的用户状态信息。
- Token:Token是一种基于令牌的身份验证机制。服务器在用户登录成功后生成一个Token,并将其返回给客户端。客户端在后续请求中携带Token,服务器通过验证Token来确认用户身份。Token通常是无状态的,服务器不需要存储Token信息。
存储位置
- Cookie:Cookie的数据存储在客户端(通常是浏览器)。
- Session:Session的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。
- Token:Token的数据通常存储在客户端(如浏览器、本地存储或移动设备),服务器不需要存储Token信息。
安全性
- Cookie:Cookie相对不安全,因为数据存储在客户端,容易受到跨站脚本攻击(XSS)和跨站请求伪造(CSRF)的威胁。虽然可以通过设置HTTPOnly和Secure属性来提高安全性,但仍有可能受到攻击。
- Session:Session通常被认为比Cookie更安全,因为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,不易受到客户端攻击。然而,Session仍然可能存在Session劫持的风险,特别是在Session ID通过不安全的通道(如未加密的HTTP)传输时。
- Token:Token通常被认为比Cookie和Session更安全,因为Token是无状态的,服务器不需要存储Token信息。Token通常使用加密算法生成,并且可以通过签名和加密来防止篡改和伪造。Token的安全性依赖于加密算法和传输通道的安全性。
可扩展性
- Cookie:Cookie的可扩展性较差,因为数据存储在客户端,受限于浏览器对Cookie数量和大小的限制。
- Session:Session的可扩展性较好,因为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,可以通过分布式存储和负载均衡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。然而,Session需要服务器端存储和管理,可能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。
- Token:Token的可扩展性非常好,因为Token是无状态的,服务器不需要存储Token信息。Token可以轻松地在分布式系统中使用,适用于大规模和高并发的应用场景。
如果客户端禁用了Cookie,Session还能用吗?
默认情况下禁用了Cookie之后,Session无法正常使用,因为大多数Web服务都依赖于Cookie来传递Session ID。
当然,针对该问题有以下方案:
- URL重写:将Session ID附加到URL中作为参数。缺点是容易泄漏Session ID。
- 隐藏表单字段:在提交请求表单,单独划一个属性字段来存储Session ID。此方式只适合通过表单提交的交互方式。